就业风向有变!“95后”大学毕业生去哪儿了?

——来自岳阳高校毕业生就业季的调查


□本报记者 陈垦

暑假期间,又一批高校毕业生告别校园步入社会,择业就业创业,开始新的人生起点,构建新的人生坐标。初入职场,他们有着怎样的择业观?就业情况如何?与过去相比,当今高校毕业生就业呈现哪些新的特点?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近日进行了深入调查。

A

先等一等再寻机会

今年“慢就业”很流行

相比于以往大学毕业生认为的早就业、稳定收入等观点,视野开阔、思维活跃的“95后”毕业生求职紧迫度明显降低,更多地开始考虑自己的兴趣、志向等,他们或是给自己留出一段时间来学习、沉淀,或是选择先了解就业市场后再找工作,也因此成为了“慢就业”一族。

当下,“慢就业”概念正在逐渐被当代大学生所接受和实践。一些大学生毕业后,既不想马上就业也不打算继续深造,而是暂时选择游学、支教、在家陪父母或者创业考察,慢慢规划人生道路,这样的做法被称为“慢就业”。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选择“慢就业”的毕业生,他们的内心想法各不相同,有的理性寻找发展方向,不愿意在没有找到方向前被具体工作束缚,有的因为心怀梦想另有打算,还有的因为找不到满意的工作选择了推迟就业。

“毕业后,我究竟适合做什么工作?”如今,这样的困惑存在于许多大学毕业生心中,同样也困扰着今年刚走出校园的小刘。从岳阳一所职业院校的平面广告设计专业毕业后,小刘并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到处奔走于各大招聘会。她对自己的就业选择感到迷茫,在找不到满意工作的情况下,先选择“沉淀”一段时间,一边在家自学相关专业知识,一边慢慢考虑和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对于自身条件和家庭条件相对优越且没有就业压力的毕业生而言,利用毕业后的这段空闲时间去完成自己的梦想再合适不过了。小敏去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一直是她的梦想,也是她选择旅游管理专业的原因。毕业后,小敏没有立即开始找工作,而是花了大半年时间,先后游历了青岛、西藏、云南、成都等十多个地方。“我并不是去单纯欣赏美景,而是去用心感受每一个地方悠久的历史人文、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小敏说,如果导游通过背诵单调、枯燥的导游词来介绍景点,会让景点失去灵魂。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向游客讲述每一个景点背后所蕴含的独一无二的故事。

每年高校毕业生都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少毕业生为就业发愁。为了给毕业生创造更多机会,学校和社会组织了许多招聘会。即便如此,部分毕业生在招聘会上仍然是无功而返。“我都参加了好几个招聘会,也面试了5、6家企业,不是他们的要求我达不到,就是我不满意他们提出的条件,想找个称心如意的工作实在太难了!”今年毕业于湖南理工学院土木工程系的小彭告诉记者,在应聘失败多次后,他有些心灰意冷,决定推迟找工作,先在家“缓一缓”。

采访中,不少毕业生家长也告诉记者,如今“95后”的毕业生都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现在,他们都处于一个优渥的生活环境里,不像当年“60后”、“70后”从学校一毕业就急于上班,以减轻家庭的负担,甚至还要同时兼职几份工作来补贴家用。在家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如果孩子想要有一段时间考虑、调整,再出去就业,父母也会理解和支持。

B

毕业选择多元化

考研考公逐渐升温

图书馆、食堂、家……湖南农业大学人文地理与城市规划专业的毕业生小朱去年7月就已经顺利毕业了,但她现在依然过着“三点一线”的学生生活。

“本科专业太受限,毕业后一直找不到好工作,甚至都很难发现有专业对口的工作。”小朱说,毕业后她去岳阳某楼盘从事行政管理工作,但因为工作强度大、薪资低,做了1个月不到就辞职了。辞职后,她又陆续做过销售员、办公室文秘等工作,因各种原因没有坚持下去。“没有工作后在家里闷了4个多月,也不跟朋友接触,感觉自己都要得抑郁症了。”被迫“慢就业”的小朱显得有些焦虑,虽然父母没有过多责怪和催促,甚至还鼓励她出去旅游放松,但小朱说,当时的她面对家人和朋友都有些自卑,好在现在已经振作起来,决定去考研。她打算报考中国科学院大学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的环境工程专业,毕业以后可以去环保部门或环保公司工作。

像小朱一样正在为考研做准备的毕业生不在少数。小尹在大四参加过一次考研,当时报考的是湘潭大学化工系,因差8分而遗憾落榜。今年毕业后,她没有出去找工作,而是回到家里复习,准备再次考研。“如果边上班边考研的话,肯定会分散精力,影响复习效果。”小尹说,如果自己的专业学历停留在本科,就业方向可能更倾向于去工厂和车间,但这些职业对于女孩子来说都不太适合,而她的理想工作单位,对学历的要求都较高,所以她下定决心考研,选择一个更高的起点。对于小尹的人生规划,父母也都非常支持。

在考试型“慢就业”人群中,除了“考研”以外,考公务员、事业单位、公立学校教师等“铁饭碗”都是毕业生的热门选择。“今年是我第2次考公务员了。”目前在南湖新区湖滨街道办事处某社区从事网格员工作的小周说,自己大学学的是环境保护工程专业,家里一直希望她能考入环保局,进入体制内。“我自己倒是想去外面闯一闯,但是家里不同意,要我一直尝试考公务员,直到考上为止。”小周无奈地说,长辈们都认为公务员或事业单位是“铁饭碗”,她身边不少朋友也被家人要求参加各类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考试,即便一次没考上,还会继续考,甚至有些家庭条件较好的朋友,花高昂费用去专门的机构接受培训。

C

就业空间更广阔

新型职业受追捧

作为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95后”毕业生对网络更加依赖,也更敢于尝试由互联网催生的新鲜职业。近几年来,淘宝、微商、网络直播、自媒体等职业犹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受到了“95后”大学毕业生的青睐。

小黄是湖南理工学院会计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在同学们都急于找工作的时候,她反而显得特别清闲。这是因为在大二下学期时,她就已经和在韩国留学的闺蜜合作,利用微信做起了韩国日用化妆品代购的生意。开始的时候,仅仅帮周边的同学和朋友代购,进货量不大,1个月刚好挣到自己的生活费。后来,随着名气打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找她代购,她也从单一的微商发展到了淘宝店主。“现在我的淘宝店已经是有4颗钻石的高信誉店铺了,虽然和别人的皇冠店比起来还相距甚远,但我很满足了。”短短1年多的时间,小黄从一个伸手向家里要生活费的大学生,转变成偶尔还可以给父母零花钱的小老板,这是她最骄傲的事情。对于毕业后找一份稳定工作她并不着急,认真做好现在的代购生意才是她最在意的事情。

当抖音、映客、快手、荔枝FM等各种手机APP逐渐占满我们空闲时间时,一些大学毕业生瞅准时机,利用这些平台创造自己的价值。

小胡作为青岛师范大学一名播音主持专业的大学生,最让他引以为傲的就是他浑厚低沉、具有磁性的嗓音。为了向更多人展现自己的播音才华,他在大四下学期的时候,在某音频平台上注册了账号,每天为大家朗读文章或者与大家分享一些自己的生活感悟。几个月后,他电台的收听者从当初几人,发展到现在的几千人。

“播音主持这个专业不是太好找工作,身边很多同学都开始转行了。”小胡说,当下很多人大学毕业后忙于找工作,是因为看到身边的人已经工作了,自己不工作就会觉得能力不够、不如别人,因此也开始不甘落后地到处投简历,匆匆忙忙找了一份自己不喜欢的工作。面对一份自己不喜欢的工作,难免会心生抱怨。小胡表示,他热爱播音,尽管现在电台并不盈利,但他认为一份工作的价值不能用金钱来衡量,他会把这个电台继续坚持下去,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打造一个小有名气的自媒体平台。

D

重待遇更重前景

选工作也选城市

与“70后”、“80后”求稳定谋高薪不同,薪资水平已不再成为“95后”求职的主要条件,相反他们普遍认为工作不只是满足生计这么简单,求职往往更加注重有晋升空间、企业文化深厚的大公司,并希望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工作。

毕业后你会选择什么样的企业工作?面对这个问题,吉首大学毕业生小王直截了当地说,“首先就是我要喜欢这份工作。”他认为,现在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多数大学生不需要考虑来自家庭的经济压力,可以单纯凭借着自己的爱好和岗位的发展空间来挑选企业。大学期间,他就读的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但以后从事化学工艺设计并不是他的理想选择。从小到大,英语一直是他最喜欢的学科,在大学期间也过了英语六级考试,更想找一份与英语相关的工作。上个月,他顺利应聘了长沙一家境外电商,在工作中,他游刃有余,非常自在、开心。

小龚是一名金融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她刚刚拒绝了一家收入可观的证券公司。在她来看,与薪资待遇相比,自身职业规划和发展空间更为重要。她说:“跟我自己的职业规划发展不太一样,他们公司可能希望我一直在财务这个岗位发展,但我想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先做会计,再慢慢晋升到管理层。”

房价高、生活成本高、工作压力大,这是“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特点,而对于崇尚自由、注重自我的“95后”毕业生来说,他们更加倾向于选择发展较好的二、三线城市。

“我是家里的独生女,不想离父母太远,所以在毕业后直接回来了。”小吴是土生土长的岳阳人,今年毕业于广州师范大学舞蹈系,目前已经考进了岳阳一所小学当音乐老师。她说,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都离家太远,而且就业竞争非常激烈,压力太大,大四时她就参加了岳阳的教师招聘考试,幸运的是第一次尝试就顺利考上了,现在她正积极备课,为假期后的教学工作做准备。

今年大学刚毕业的小许也表示,在他的同班同学中,选择“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的相对不多,大家选择的就业城市主要是回老家,或者是去离家乡较近的二三线城市。“除非一线城市的工作单位特别好才会考虑。”小许说,近年来“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生活成本直线升高,工作压力也加大,现在很多毕业生都不希望让自己太累,宁愿留在长沙、武汉等一些身边的城市,等工作几年后,再到当地买套房子,稳定下来。

E

毕业生不着急

企业却招工难

与前几年招聘会上学生争抢着投简历、着急定下工作相比,“95后”毕业生大都选择观望,表现得很淡定。这边学生“不着急”就业,而另一边的招工企业却面临“用工荒”。

“我们今年提供了专业技工和产品销售员多个岗位,与过去相比,公司岗位数量没有太多变化,前来应聘的应届生人数也相对持平,但真正要招聘到需要的人才越来越难了。”云溪区一家化工厂负责招聘工作的负责人蔡经理告诉记者,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求职者和公司岗位需求差异较大,导致双选难以成功。此外,对于大部分中小型民营企业来说,更希望能招到有工作经验的人,能够马上上岗以节约成本。问题是,现在应届生的专业对口问题和职业能力都不太行。

岳阳5+2乐高机器人教育负责人李泽恩介绍,他们在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和岳阳电大的幼教专业都进行过公开招聘,并且在网上发布招聘信息,有很多湖南理工学院的毕业生也来公司了解情况。在应聘过程中,她发现刚毕业的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且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不明晰,存在重简历轻能力的问题。“不少应聘者的简历很漂亮,但一到面试的时候,问一些基本的专业问题却回答不出来。”李泽恩说,个人的专业知识才是决定能否被公司看中的关键,所以经过双向选择后,仅有少数应聘者能进入实习阶段。

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毕业生就业观念在转变的同时,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的“口味”也在转变。“以前我们招人先看学历,本科毕业是基本要求。再看荣誉证书,在校是学生干部或获得过校级以上奖励的也比较吃香。而现在,对于应聘者的实操能力、成长潜力和对企业的忠诚度则是我们更为看重的方面。”有多年招聘经验的岳阳某化工机械有限公司负责人彭总说,用人单位这几年招聘更加贴近实际,应聘者的学历固然重要,但能为企业创造多少价值以及全身心为企业服务才是最根本的衡量标准。

企业招人难问题频现,毕业生也同样面临就业难,为何会出现这种怪象呢?对此,记者走访了岳阳市劳动就业服务局和在岳高校。相关人士分析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三个:一是高校专业设置问题。美术、农林类、历史学等“长线专业”本身难就业,对口岗位供不应求,加上大学生在校期间难以获得有针对性的就业创业指导,造成部分专业毕业生陷入“毕业即失业”的短期困境。二是毕业生的择业观念存在偏差。“挑肥拣瘦”的心理预设,导致期望值往往与实操能力、职位待遇、现实机会有较大差距;“挑三拣四”的选择综合征,到底是考研、应聘、考公还是创业?毕业生一时难以抉择,观望犹豫心理造成主动失业状态。三是供求信息不对称。尽管各级就业服务机构建立了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实名制信息库并持续跟踪服务,但由于毕业生离校后联系方式变更频繁、地域转换频繁、择业目标调整频繁,难以实施有效介入,而毕业生对移动互联网的依赖日益加大,虽然也提供了便捷的资讯,但真假难辨、良莠不齐的海量招聘信息反而造成毕业生疲于奔走、盲目等待。

“正因为上述三种因素的叠加,造成了‘有人没事做、有事没人做’‘招人难、求职难并存’的就业结构性矛盾,在高校毕业生群体与用人单位之间时有发生。”岳阳市劳动就业服务局办公室主任蒋辰说,随着新业态、新模式、新领域层出不穷,“隐性就业”的自由职业形态也越来越多,在统计上容易被混淆为“未就业”。实际上,近两年来,真正遭遇“就业难”的高校毕业生数量很小,以岳阳的高校为例,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高达90%以上,约2000人被识别为离校未就业,经过实名制联系核实,除去择业观望因素造成的主动失业,有就业服务或帮扶需求的不足百人。只要不挑不拣、理性就业,有就业意愿的毕业生基本可实现离校半年内100%就业。

【就业提醒】

毕业生“慢就业”

避免四大误区

社会上“毕业马上就业”的观念正在逐渐改变,“慢就业”成为年轻人中一种趋势。岳阳某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的蔡老师表示,“慢就业”现象的产生很大一个原因,是现在毕业生观念发生了转变。

针对“慢就业”带来的弊端,蔡老师也表示,经过一段高强度的学习后,毕业生渴望休息的想法可以理解,但时间不宜过长,要防止踏入“等就业”“怕就业”“懒就业”“难就业”的误区。在就业竞争不断加剧的形势面前,好的就业机会不仅等不来,还可能稍纵即逝,盲目地“慢”,既难以发现更多适合自己的机会,也无法在比较中权衡利弊、优劣,很可能与良机失之交臂。如果毕业生把就业想象得过于困难或者担心选择失误而产生畏惧的心理,这种消极、畏缩心态下的“慢就业”就逐渐演变成了“怕就业”,显然不可取。当下大多数家庭条件优越,家长们不希望孩子上班吃苦,或是毕业生留恋学生时代的安逸生活,不愿意过早进入职场打拼,对就业找工作缺乏主动性,甚至宅在家中变成“啃老族”,这就成了“懒就业”。还有一些毕业生对自我能力和就业形势缺乏准确判断,高不成低不就,当别人纷纷走上工作岗位并渐渐进入工作状态时,自己还在摇摆不定、犹豫彷徨,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于苛刻,导致错过了不少适合的就业机会,最后甚至面临“难就业”的尴尬。

蔡老师认为,当长时间处于“慢就业”状态的毕业生重新进入就业市场时,工作经历的“断层”,会导致他们在社会招聘中遇到更多困难,甚至有可能因为求职心切,缺乏社会经验,而掉入传销等招聘陷阱,因此毕业生结束“慢就业”状态时需谨慎择业。

【政策扶持】

岳阳出台系列政策推动

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为积极有效缓解企业“招工难”和求职者“就业难”,近年来,岳阳相继出台了相关就业创业优惠政策。

如何帮助高校毕业生破解“就业难”?岳阳市劳动就业服务局负责联系对接高校招生就业处的工作人员邓梁介绍,岳阳市采取了多项措施。如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将本市行政区域内有就业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包括岳阳生源高校毕业生及外地生源有来岳就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全部纳入公共就业人才服务范围,为其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就业援助、求职登记等各项公共服务,切实帮扶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对高校中的孤儿、残疾人、城乡低保家庭、在校期间已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毕业年度毕业生,按照每人800元标准给予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鼓励参加就业见习,由各级人社部门根据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本人意愿,组织其到经政府认定的就业见习单位进行见习锻炼、积累工作经验、提升就业能力,并给予等同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见习补贴。

在鼓励高校毕业生投身创新创业方面,岳阳市也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岳阳市劳动就业服务局创业办负责人彭开友介绍说,岳阳市正在实施高校毕业生创业引领计划。高校在读学生和毕业生参加SIYB(创办和改善你的企业)创业培训,均可按规定享受培训补贴;高校毕业生自毕业学年起3年内在我市范围内初次创办小型微型企业或从事个体经营,领取工商营业执照合法正常经营6个月以上,带动就业3人以上的,可享受最高5000元/户的一次性创业补贴;毕业3年内的高校毕业生进驻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众创空间)创业,在开业满1年后能继续稳定经营的,每户每年可享受5000元的经营场所租金补贴和开办费补贴,连续可补两年。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创业自筹资金不足的,可获最高20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微利项目3年内享受财政贴息扶持。除此,在税费减免、档案托管、来岳落户等方面也有相应的优惠政策。